题目 |
内容 |
●农村女孩从大专读到哈佛博士 |
1992年,周芳出生在苏北徐州的普通农村家庭。小升初,爷爷奶奶坚持送我去市里读书。我的贫血反应越来越严重,高考时,我全班倒数第一名,差二本线8分。报志愿时,我发现一所大专的医学专业免学费,这样,我成了班唯一大专生。毕业后,进入徐州市肿瘤医院,因为斜视,必须放弃手术室。我面前只有考研换科室这一条路,没有退路。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套上白大褂去肿瘤病房转转,面对未知的明天,有人脸上写满了绝望,有人依然很乐观。2017年,考上东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后期,我决定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后决定申请博士联合培养,哈佛医学院。 |
●兰州脑瘫"博士"旁听12年 |
1992年出生的谢炎廷,11个月时感冒发烧就医,被确诊为脑瘫。2011年6月,高考所有科目280分的选择题,他考了262分。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张和平教授让他跟班旁听,成为没学籍的"本科生"。2015年,"本科毕业"后跟博士生导师徐守军教授读"研究生"。2018年毕业,继续跟徐守军读"博士研究生"。2019年,兰州大学授予谢炎廷"荣誉研究生"称号。 |
●长沙"无腿少年"被机器人工程专业录取 |
1岁7个月,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彭兰溪高位截肢。凭着过人的毅力,他学会了用双臂 “行走”,在求学路上勇敢追梦。2022年高考,他取得530分的成绩,被湖南科技大学录取。 |
●安徽脑瘫双胞胎考上大学 |
2001年,双胞胎金华栋和金华梁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天堂镇。怀孕6个月的时候,干农活的母亲突然早产,脑瘫的原因是早产导致的脑部缺氧。上了小学,吴春香害怕他们被同学欺负,常常讲一些励志的故事宽慰他们。她对孩子说,只有读书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才能让他们不与这个社会脱节。2021年高考,他们分别被合肥和六安的专科学院录取。 |
●403分安徽脑瘫小伙考研 |
2000年,闵登华出生在安徽岳西县普通家庭。两岁多,还不能走路、说话。到医院检查,得知由于出生时缺氧,患有先天性脑瘫。一二年级时,由爷爷背着、扶着上学。2018年高考,他以551分考取合肥工业大学。2022年,他初试403分被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
●603分无臂青年考上同济大学硕士 |
1995年,彭超出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普通家庭。6岁时被高压电所伤,失去双臂。为了用脚写字,在冬天,他依然穿着拖鞋上学,一双脚冻得裂开。2015年,以603分被四川大学法学专业录取。2021年,考入同济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 |
●4个月失明22岁保研复旦 |
朱苓君先天失明,4个月时做的一次手术,帮助她恢复了一定光感和模糊残影。到了入学年龄,家乡没有盲校,父母来到上海求职,她才在上海盲校读书。2018年,她以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2022年,保研复旦大学。 |
●594分无臂状元考上剑桥硕士 |
1990年,杨孟衡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个县城。6岁因高压电击失去双臂,用脚写字。从高一的年级第十七到高三的全县第一,他在比别人矮30厘米的桌子上,实现人生逆转。2010年,杨孟衡考入中山大学。2016年被剑桥大学录取,主修教育学硕士。他没向命运低头,哪怕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也要证明自己可以。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的。 |
●半岁失聪考入清华读博 |
江梦南半岁时因药物导致双耳失聪。一个发音重复一千次能学会。2011年,江梦南以615分进入吉林大学,硕士生阶段在吉林大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研究方向。2018年,走进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专业。虽然生活给予了她更多的挑战,但她却把这些看成是命运的馈赠。 |
●494分脑瘫男孩考浙传 |
2000年,吴烨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石洞镇的普通职工家庭,两岁不会说话,坐不稳,父亲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是缺氧性脑性瘫痪。九岁,他学会了走路。每当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父亲总是回答:"自己先思考。"2021年,吴烨494分考入浙江传媒学院。 |
●531分放羊女娃考上大学 |
2021年,河北保定涞源县大山里王典典,以531分被河北农业大学录取。母亲残疾,父亲多次脑梗后失去劳动能力。小时候,她是常在山里找羊找到深夜的放羊娃,高考后,王典典在企业打工,每天八九个小时。 |
●湖南女生考上北大,暑假打两份工 |
覃伊倩在湖南张家界的山村里长大。初中时,母亲回到县城,边打零工,边陪女儿。2021年,她被北京大学录取。高考刚结束,她就找了两份兼职,白天在培训中心上班,晚上在街头发传单,还帮在超市上班的妈妈搬货。 |
●623分的外卖小哥 |
2013年,王威590分考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但他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大三时退学。他进过工厂,当过辅导老师,最后回到襄阳成为外卖小哥。王威发现知识和学历非常重要,决定再次高考。2020年9月,王威回到学校复习,2021年考出623分的高分。查到分数后第二天,王威依然在送外卖。 |
●38岁残疾青年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 |
1983年,王恒出生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普通农村家庭。4岁时,因触电受伤,失去双手。高中时,沉醉练习书法、绘画,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艺术设计专。他在不惑之时考研,是有一种“为中国画而战斗”的信念支持着他。“像我们农村的孩子,很多都要靠教育改变命运。” |
●691分学霸考入清华,收到通知书时在工地搬砖 |
赵桂宁出生于黑龙江穆棱,2020年,高考考了691分,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我家在农村,父母岁数也大了,高考结束,就出来给父母减轻点负担!”在学习方面,他说,“我一直很努力,不敢松懈,就像机器一样,不敢停下来。因为比我优秀的人有很多,停止努力就会有很多人超过我!我就不停的增长自己的实力,靠分数说话,靠能力说话。” |
●688分宁夏文科高考状元没手机 |
铁星生活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巴都沟村。父亲身体因为受伤不太好,做不了重活,家中也因此贫困。铁星三年级时,父亲依旧送她去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考虑到家中经济不好,铁星没向家里要钱,而是向同学借书来完成课外衍生,而她也通过帮助同学补课来回报同学。2020年,以688分获得宁夏文科状元。铁星选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造。 |
●713分考上清华,母亲工地背沙养全家 |
2019年,云南省曲靖市阿都乡考生林万东理科713分,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父亲因病不能干重体力劳动,全家的经济来源都靠母亲在工地搬砖背沙。姐姐上大学,弟弟念高一。高考后,林万东到工地陪母亲打工。一天下来,妈妈告诉他,今天工作量只有她平常的三分之一。他在日记中写下:"唯有自强不息,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一个成器的孩子,不仅带给父母喜悦,还寄托着他们的尊严。" |
●676分宁夏学霸进清华,开学前工地打工 |
2018年,宁夏西吉县马嘴村考生单小龙676分被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录取。开学前,他跟哥哥去工地干架子工。单小龙的父亲摔坏过腰,干不了重活,夫妻俩一个月收入一两千元,生活艰难。高中3年,他每个学期领1000元国家助学金和500元生活补助。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每天五点起来学习,常学到半夜一两点钟。他说:“继续努力总比自怨自艾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