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study |
of school |
1.D 2. A 3. B 4. C 5. ①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②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③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6. (1)示例:图1 凝聚力量,抗击疫情 图2 新门神
(2)示例: 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7. D 8. C 9. (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被动接受,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10.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14. A 15. C 16. B 17.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8. (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19. 感伤 达观 20.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21. 民 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23. (1)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2)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5)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4. 人生坐标和现实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