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study |
of school |
1. C | 2. B | 3. A | 4. D | 5. B | 6. A | 7. D | 8. C | 9. D | 10. A | 11. A | 12. D | 13. B | 14. C | 15. A | 16. C |
17.(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
18.(1)刘康公: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得到运用; 汉文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唐德宗:藩镇割据,经济残破,百姓负担沉重; 明太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张之洞: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 (2)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统治政策、时代潮流等。
19.(1)进展:统一国家思想;协调帝国内部成员的矛盾;组建全国性的司法机构;加强皇帝的权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组建帝国军队。
(2)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制度构建方面并没有造成德意志帝国层面上国家构建的停滞,却使德意志帝国层面上国家构建的环境复杂化了,从而使得一些国家构建的措施难以真正得到推行,大大延缓了德意志帝国层面上国家构建的进展。 第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还使德意志的政治势力遭到分化和重组,打击了德意志市民与王权的结盟,使德意志国王试图构建君主专制式的德意志帝国的设想破灭。 第三,宗教改革运动也造成了施瓦本同盟的破裂,使帝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执行机构。在整个德意志帝国造就了不同教派的社会文化传统。
20.示例:社会语境变迁下科学家媒介形象呈现规律
新闻报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社会语境,《人民日报》科学家报道的语义网络图谱变化表明,《人民日报》科学家的媒介形象及其语义变化,和中国科学事业所处的社会语境呈现出高度的同步性,并受到相应时段社会基本语境的深刻影响。在"建国初期"( 1949—1955),"苏联"及相关词语占据核心位置,自"科学的春天"( 1977—1987)时期开始,语义网络核心词语由"苏联"变为"中国""国家"等词语交替,科学家传略则从宣传外国科学家转为介绍本土杰出科学家,显示出《人民日报》由宣传全面学习苏联模式转变为借鉴国际经验,强调独立自主发展,由此也折射出中国科学建制化进程所处的社会语境变化。在对科学家品格的宣传上,不同时期的语义网络图谱变化表明,由"建国初期"( 1949—1955) "向科学进军"( 1956—1966) "科 学 的 春 天"( 1977—1987) 时期以热爱祖国品格为主导,拓展为此后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科学家品格描述,反映出其媒介建构重点已从强调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渐拓展为宣传集体主义价值与尊重科学家个性特征并重。在关于科学家研究成果以及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报道上,进入新时期,《人民日报》愈发关注科研成果的国际前沿价值及其社会贡献作用;同时,对科学家在国内外的学习、工作经历也有所着墨,以进一步宣传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生产者( 科学家) 自身所具备的可信任性,以及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描述的客观准确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历史分期( "文革十年"除外) 都非常关注有关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报道,且随时间推移,由单一型、结果式的描述逐步走向全面化、系统性的呈现,并对科学知识生产者、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科学知识产物的可信任性均予以强调。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科学家的媒介形象随社会语境变迁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但整体上依然对公众理解科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长周期上显示出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