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study |
of school |
一、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 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大约前3000 年变化缓慢,之后的 2000年变化加速。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 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历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北宋气候开始好转。
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增加的时期往往出现在暖期,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联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唐朝后期农业发展受到极大不利影响,这是造成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材料二 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加之古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从全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亩产量的相对变化指数看,除了明清,秦汉以后气候寒冷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均有下降。尽管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而北宋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暖期中的北宋时期,我国华北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对湿润,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干旱的威胁。
暖期气候温暖湿润,会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然而众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增加,这种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因气候变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凸显,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人类社会并未因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开不断开拓创新、积累经验,从而取得更大的繁荣。为适应暖期干湿变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变湿的华北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在变干的南方则积极推广占城稻和稻麦连种。这一举措使粮食生产受气候制约的影响渐趋减少,是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B.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C.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D.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
2.根据材料一,brGDGTs 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 A.brGDGTs 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B. brGDGTs 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C. brGDGTs 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D. brGDGTs 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3.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
B. 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 C. 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D. 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
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
B. 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
C. 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
D. 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天下之人也。"
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当执有命者之言 | 当:面对 | B.此世未易,民未渝 | 渝:改变 | |
C.说百姓之忧者 | 说:谈论 | D.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 | 沮:阻止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 下以阻百姓之从事 | B. | 故执有命者不仁 | C. | 或以命为有 | D. | 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 | |
是灭天下之人也 | 而强执此者 | 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 |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 如果在上者采用执有命者之说,这就是颠覆天下大义。B.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 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呢。
C.古之圣王发宪出令 古代圣王发布律法颁布政令。D.此特凶言之所自生 这样的话暴戾言论就自然发生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信奉有命之说的人认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变。B. 墨子主张,肯定或否定某种学说必须遵从一定的准则。
C. 文章认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D. 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说,会导致赏罚不当、社会混乱。
10.墨子论述"非命"时,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分别谈谈对三表的理解,说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样体现三表的。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11.下列对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B. 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
C. 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D. 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
12.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 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咏物、咏史熔于一炉。 D.四首诗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1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从前人评论中找答题点,这类题入手角度很清晰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春光旖旎,佳客临门,杜甫诗兴盎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_____,_____”。
(2)优美的神话传说常成为诗人灵感的来源,如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______!”
(3)孔子重视从心理角度阐说君子人格。《论语》曰:“知者不惑,______”。
(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______“,《小雅》是“______”。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个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风。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5分)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①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所坐的帆船一靠了长堤,我就跑上岸找寻住宿的地方。走着走着,不觉到了文德路。那些四壁和当中堆积着各色各样书籍的旧书铺子,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尽管我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可是,草草打个照面,也就被包围在难以名状的快乐气氛中。因为七八年来,辗转在穷乡僻市,饥饿着的心眼,久矣没有这种吞咽的机会了!
②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市镇里的小学生。在那僻远的地方,没有新旧书铺子,也没有公共图书馆。家里除了父亲看过的《笑林广记》之类,别无所有。但是,我非常渴望那些诗文集和史学的书籍。父亲每天给我的一点零钱,我私下把它积蓄起来,到了有相当数量的时候,就寄到汕头或上海的书店里去。买回来的,大都是一些寻常版本的国学书,却如同购入了至宝一般。
③长大后的许多日子,大抵住在一些大都市里。大都市的生活,在我总觉得是一种压迫,至少,它常常叫我感到"陌生"。要我说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仅有的欢乐的话,恐怕就是买书方便这一点了,如果没有它,我是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的。我住在杭州的年月比较长久些,现在一想到那个"天堂",印象最鲜明的,就是那些旧书铺子了。哪间铺子里有些什么书,哪些书放在什么地方,哪间铺子里的书价钱便宜些,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别脾气……我的脑子里是清清楚楚的。现在我还常常记起那位上了年纪的书铺老板。他身材稍矮,头发灰白了,面颊却相当丰满往往还添上了酒红,一支短的旱烟管是很少离口的因为本钱短少,周转不灵活的缘故罢,他的书往往卖得比较便宜,因此我也常到他那里去。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诉我,有时候还把他们书业界的隐秘情事吐露了出来。这在我可算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
④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
⑤如果我们要的是容易买到的书,那么,你拿到手上虽然也会满意,可是却不怎样强烈。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却能够顺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别高兴了。倘若有些书,既需要急用,又苦于找不到,对于它,你差不多绝望了,可是,忽然它却出现在面前,这种欢喜真是永远地留着"余味"的。我买到杜文澜编纂的《古谣谚》,就是这种经验的一个好例子。早就听到它的名字了,心中热想着它。可是,问来访去,都是徒然。失望使我暂时平静下来,我已经冷淡于追求了--像那些失恋者再鼓不起勇气来一样。不意偶然在一家旧书铺子里却遇到它,我做梦样地急促着呼吸去问店伙价钱,他一开口要24元(在战前,这不是一个便宜的价目),我生怕什么人在旁边抢买样的,马上就会钞了。可这时老板却走出来,说那书卖不得,因为北京一位学者在几年之前就托他寻找了。我用理由、感情去征服他,结果总算得到胜利。它就成了我买书历史上的一个夸耀。许久以后,有些要好的朋友到我的书房里,我还情不自禁地把这胜利品搬出来,硬要他们猜价钱,猜对了固然好,猜错了也一样高兴地谈笑,我的本意只在显示自己的高兴罢了。
⑥书籍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在现在的社会里,你不付出代价,就没福分去享受那种美妙的语言。有许多书籍,我们出了相当代价并不觉得冤枉,因为它确实把精神的餐宴给予了我们。可是,有些时候,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我用了一角钱买来的《雨果散文集》一类的书,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啊!
⑦爱买书的人,有时还要受到一些惩罚。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遍,原来是一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鲁莽的嘲笑。有时候所买到的书,在版本上是不完善的,价钱也特别昂贵,你刚刚买过后就发现这些了。这时候,要去买那更好而又便宜的,自然有些不愿意,就此罢休呢,心里却又有些不畅快。
⑧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坐拥书城"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一转念,却又觉得爽然--我苦笑地说:"无书一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乘!"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的另一种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
⑨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快乐。它甚至于能够移心换骨,使我们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 | 余裕:富余的时间 | B.饥饿着的心眼 | 饥饿:对书籍十分渴望 | |
C.一些杭州的掌故 |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等 | D.在灯光下披读一遍 | 披读:聚精会神地批阅 |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①段"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将书铺人格化,表现了它对作者强烈的吸引力。
B. 第③段"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表达作者在大都市的不适,突出买书对他的重要性。
C. 第⑤段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便于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
D. 第⑥段用"天才的语言"和"市场的商品"作对比,凸显了书籍雅俗共赏的特点。
18.有学者认为这篇散文有"以轻松之行文,写厚重之情味"的特点,请结合第⑧段的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6分)
19.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中"魔法"的涵义。(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0.语言基础运用(共6 分)
①振奋人心的音乐能产生千军万马的力量。②《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一部庄严有力而不失热情和诗意的不朽之作,它诞生于1939年的延安。③本作品一经问世,便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唱遍大江南北。④《黄河大合唱》表现了炎黄子孙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⑤在战争年代里,《黄河大合唱》_______;在和平的今天,《黄河大合唱》协奏着民族复兴的乐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第①句的"千军万马"前可以加上"堪比"。
B. 第②句的"不失"可以换为"不失为"。 C. 第③句的"本"使用无误。D. 第④句画波浪线的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2)请在第⑤句横线处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与下文画横线部分结构一致,用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3分)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 作文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 作文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