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study |
of school |
1. C | 2. B | 3. A | 4. B | 5. D | 6. D | 7. C | 8. B | 9. A | 10. D | 11. D | 12. C | 13. A | 14. C | 15. B |
16.(1)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
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 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2)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 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 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17.《义勇军进行曲》符合"中国特征"的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歌曲以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歌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号召国人不分地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抵抗侵略。歌曲在世界各地传唱,并成为中国的代表曲目。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政权特征”的要求。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流传了十余年,由政协会议征集、讨论并通过,成为国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体现,代表了工农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意愿。这说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获得广泛认可。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民主主义"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解放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改编为《反美帝扶日进行曲》,表达了人民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这首歌曲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却被国民政府列为禁歌,这体现出它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提倡的团结奋斗精神也符合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中国之远景”的要求。建国之初,国家尚未完全统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的政策。《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号召人民不忘创建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发扬爱国精神,激发国人为捍卫独立自主的 新中国而奋斗。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限用语体,不宜过长"的要求。歌词采用了白话文,全文70余字,通俗易懂,社会各阶层都能传唱,收录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歌曲选》中。
18.(1)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 提供了技术基础
19. 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 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
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
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 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 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