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study |
of school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
A.冶炼技术的提高 | B.铸造工艺的完善 | C.等级制度的发展 | D.宗法体系的崩溃 |
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 B.史学的通古贯今 | C.儒家的伦理纲常 | D.理学的格物致知 |
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
5.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这表明
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 |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 | 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 |
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A.君主立宪 | B.中体西用 | C.民主共和 | D.实业救国 |
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表1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对比,看出近代中国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西湖博览会(1929年)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等。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
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10.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
11.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A.专制主义理念 B.自由主义精神 C.法律至上原则 D.小国寡民情结
12.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玻璃镜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个人的自我认同,反映了
A.禁欲观念的消亡 | B.实用主义的流行 | C.人文主义的兴起 | D.启蒙思想的传播 |
13.1808年,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发现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
14.图3(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单位:10亿美元)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 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 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 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
15.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A.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 | B.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 | C.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 | D.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 |
16.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14分)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8分)
18.[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12分)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星期日公休制度。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分)
19.[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14 分)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惊人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20.[历史的"变与不变"](12分)小楚参加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学习小组,展开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学习笔记:
观点 |
|
|||
材料 |
|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二者间的复杂关系。结合观点与材料用所学知识论证。